还有一些人,本身很有才能,但道德不行,放浪形骸,无法通过“贤良”“孝廉”科的道德标准,也可以通过茂才科出仕。

这一科的标准非常灵活,也可以理解成专用的人脉走后门通道。

察举制度属于汉朝征召官员的主要方式,属于定制。

但察举三科并不是固定进行的,一般都是朝廷有需求了才会不定时进行,补充足够的官吏数量,这一点和科举有很大区别。

除了察举之外,还有征召。

征召制度也分两种,一种是对比较有名气的。

这种人要么就是喜欢装,不愿意参加察举觉得掉价,要么就是时间紧急就必须提拔这个人,等不及开启察举和其他人一起批量提拔。

比如枚乘父子、司马相如、大儒鲁申公等等,就是通过征召出仕。

第二种征召方式,就是“北阙上书”,又称为“公车上书”。

这种征召方式需要有意者先主动上书,发表自己的政见,接受皇帝和官员们的审核。

审核通过后筛选出一批合格的,再经过皇帝或者三公九卿们的召见进行一轮面试,最后授予官职。

通过公车上书而获得官职的武帝朝名臣有不少,比如说朱买臣、主父偃以及东方朔。

此外,汉武帝还建立了太学,设五经博士,教授学生。

太学这个机构,倒是专门用来培养儒家士人的了。

然后,还有恩荫制度,在这个时候叫做“任子”。

这个制度是专门给两千石以上高官开后门的,每一个两千石高官都可以无条件推荐一个儿子当郎官。

在出任两千石官员时间超过三年后,还可以额外推荐第二个“同产子”(和第一个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)为郎官。

比如大名鼎鼎的苏武,他爹苏建曾经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有功,封平陵侯,任代郡太守,就先后推荐了苏武三兄弟都当上了郎官,从此出仕。

“任子”也并非一定要推举儿子,可以推举亲兄弟。

和苏武一样史书闻名的霍光,就是由亲哥哥霍去病以“任子”制度推举出仕。

如果觉得这就完了,那就错了。

还有一个选拔制度,叫做“资选”,又叫做“纳资”。

顾名思义,就是用钱买官。

这个制度是刘彻老爹汉景帝创立的,年轻刚刚继位的刘彻其实并不把它当回事,仅仅是保留下来,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使用。

所以并不是说没有了科举,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就少了。

刘彻对察举制度进行了梳理和系统性的创新,让汉朝选拔官吏有迹可循,整个选拔制度稳定下来,不再像之前那么混乱无序。

从他往后直到东汉灭亡,察举制度基本上只是微调,并没有做什么太大的改变。

这是刘彻的巨大贡献。

但凡事都有两面性,察举制固然比之前汉初三代皇帝的选拔更优秀,可也有它的弊病在。

可以看到察举制度的名目虽然很多,但想要符合要求,要么有极其出众的才能,要么有极其出众的名声,要么有极其出众的投胎技巧,要么有极其出众的家财。

总言而之,没权、没爹、没钱,基本上是没啥机会的。

整个王朝的官职,基本上都被贵族、官员、大儒垄断,富商们偶尔能给儿子弄个出身,老百姓就洗洗睡吧。

在稳定察举制度之中,刘彻同时还在集中精力做一件大事。

(https://www.tiannaxs.cc/tnw60152334/74985664.htm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