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外之吴瑜(二十)(1 / 1)

但是赵官家还没有回东京的意思。吴瑜就感受到了她生命中最大的一场震撼,一场她永远也忘不了的欢腾盛事。

那天想起来是那样的平常,贵妃早起,对着妆镜简单的由宫女们梳妆了一下,贴了珍珠妆,就准备去向太后们请安。

结果刚刚走出自己宫殿的大门,就听见东京城仿佛在地震一样的欢腾。这样的动静,让吴瑜这种经过兵乱的人本能的敏感,甚至是非常的不适应。

她本来想让人去打听一下。到底怎么了,却忽然想到自己的两个儿子。顿时感觉到没有来由的惶恐。可能这就是母亲的敏感,她也顾不得贵妃的仪态疯狂的跑回自己的宫里,却发现小儿子还在那边胡乱捣蛋,大儿子却已经不知所踪。她惊恐地抓过一名内侍,问道:“大皇子呢?他去哪儿了,你们不想要命了吗?”

内侍的眼里却含着热泪,说:“娘娘,皇子殿下去宣德楼了。翟统领亲自接她去的。今天杨郡王压着金贼俘虏进城,全城的人都去看了。”

吴瑜恍惚记得,杨沂中昨日进宫汇报时,好像说过一句,因为明日有雨,今日要压金兵俘虏进城,但是这乃外朝之事,她并没有过多的询问,只当是要在岳台展示军威。

但她没有想到的是,赵宋官家明令,要从当年三千皇亲贵胄和无数百姓被押解出门的新曹门,由御营将士押送着这几万的金人俘虏,穿过整个御街,走过州桥,让东京子民真正知道什么叫“靖康耻,今日雪。”

那个内侍还在哭,“这些狗日的贼子也有今天,呜呜,娘娘当年小人才十岁啊,家里的人都被他们杀的一个都不剩了。官家为我报仇了,奴一定好好侍奉管家,一辈子侍奉官家。”

吴贵妃却已经顾不上他再说什么,甚至顾不上自己儿子的具体位置,她那一刻失去了所有的淑女体态、贵妃体统,像14岁那年一样奔跑在皇宫大内里。出了自己的寝宫,穿过皇仪门,集英殿,甚至是理论上属于外朝的崇文苑,让无数出来看热闹的小官避让行礼不及,终于也不知道跑了多久。她不顾周围人的阻拦,登上了那巍峨的宣德楼。

这时,城内的俘虏已经尽数进城了。东京城像是陷入了一场狂欢。吴贵妃登高望远,两侧街道上的高地已经被占据殆尽。有的人向光着膀子的女真俘虏投掷石子杂物,有的人则向那些御营甲士们投掷钱币,首饰甚至鸡鸭……但所有人都好像是魔疯了一般,又哭又笑,街上的孩子蹦蹦跳跳,丝毫不知道自家大人为什么如此。

吴瑜就那么呆呆地看着,身为赵官家的后宫。御前班直们能允许她走到宣德楼已经是极致了,他不可能像那些普通百姓甚至富贵人家一样,到大街上宣泄自己的情绪。但吴瑜不知道怎么的,压抑了十年的情绪,却总找不到一个阀门开启。就在这时。却听到近处又传来一阵喧闹,原来是潘贤妃也到了。

她穿着长袖曵地群,满头珠翠晃的厉害,抓着围栏,极目远眺,道:“赢了,我们赢了。金国人再也不能打过来了,阿吴,我的孩子,我的孩子就是因为他们才死的啊。我苦命的儿啊。”

吴瑜知道她说的是当年那个在扬州被吓死的皇嗣。原本随着两位皇子的降生,他已经渐渐的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,被大多数人遗忘。但原来在母亲的心目中。那个孩子永远是一颗无法愈合的伤痕。每一触碰,都会钻心的痛。

吴瑜也是一个母亲,道:“对,北伐大成,官家万胜,天下的人,天上的人都会欢喜的。再也不会,再也不会……”说到这里。本来勉强还在劝着潘贤妃的她,终于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了起来。

为着曾经待她不错的邢皇后,为着当年靖康之耻时的慌乱与恐惧,为着没有看到这一天的亲朋故旧,为着早年前尸横遍野的中原和衣不蔽体的宋人,为着这大宋十年来的辛苦和努力,她为什么不能一哭?

于是,在同样是泪眼斑驳的内侍宫女们的围绕下,两个后宫中最尊贵的嫔妃抱作一团。哭的好似十年不见的亲姐妹一样。

这场大哭仿佛是要把所有的心痛和委屈,都发泄出来,天昏地暗。如同浇灌在整个北方的大雨提前来了一样。

史称:世祖大胜金虏,诏沂中押解俘虏于御街,士民莫不欢腾,举家观之多有失态,后绘制《东京沸腾图》。

那一场狂欢,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。所有俘虏被押解到岳台看管起来才算完。漆黑的夜色强行让所有人的情绪都冷静下来休息了。满地的狼藉,开始新的生活。

哭过,笑过,也真的心安了,但活着的人总要继续活下去,替那些没能挺过来的人继续活下去。

鉴于是俘虏进城,这么大的事情,后宫中三位太后虽然并不方便出面,但是也没有责怪潘吴二位的失态,据一些小宫女说几位太后也悄悄哭了。只是当着儿媳妇,最有政治水平的郑太后还是吩咐道:“贵妃,你是后宫之首,有些事情还是需要你来安排的。”

“不知母后说的是哪件事情,您尽管吩咐。”吴瑜恭敬道。

郑太后饮了一杯茶道:“如今清国已经向我大宋称臣。许诺将当年抢过去的汴梁子女全部送回来。虽然说我们都知道北地之苦,这些人里,十个里活着一个就不容易了,但是总归还有一些内侍宫女。你还是要负责接收,若是有些残疾不愿回来的,就发一笔安家费,让人好好过日子吧。这也算是一桩功德。老身和姐妹商量过了。想必官家也是同意的。”

“官家一向提倡节俭,必然是同意的,太后英明,臣妾自然知道怎么做。”吴瑜恭敬地回答道。

赵官家当然会同意,他是一向不主张宫里增添人手的,就算是每当有儿子女儿出生,各自从国丈家里选个那么三五个人,也就是极限了。能欢迎皇宫大内住进这么些人,那就奇了怪了。

不过这也都是后话,毕竟送人口回来也没那么快。